正值暑假,每年这个时候,劳务市场总会涌入大批年轻的面孔。许多学生刚刚结束一个阶段的学业,迎来假期,怀揣着赚取零花钱、积累经验的期待闯入社会。然而,现实有时却并不理想,暑期工掉入求职陷阱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,让人痛心、忧心。
梳理相关新闻报道可以发现,暑假工求职陷阱可谓花样百出,令人防不胜防。有人不慎落入中介圈套,被要求先缴纳一笔费用,结果工资没赚到,反而还要倒贴钱;即便能够顺利入职,也可能遇到工资被克扣甚至拖欠不发的情况。还有的岗位是“挂羊头卖狗肉”,入职后才发现实际工作内容与前期介绍截然不同,往往是强度陡增、收入锐减。更有甚者,一些不法分子以虚假招聘信息为诱饵,收取报名费用后便“人间蒸发”;或是打着刷单返利的幌子,让求职者沦为电信诈骗的“工具人”。每一种陷阱,都让不少年轻人中招。
暑假工求职骗局频发,原因之一在于年轻人涉世未深,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坑害对象。他们对社会复杂程度认知不足,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看似诱人的条件时,难以看穿背后的陷阱,做出理性的判断。在求职过程中,他们可能更看重经历和体验,但对工资待遇等实际权益的争取不够坚决,遭遇侵害时甚至不敢据理力争。这份懵懂与退让,无形中给行骗者敞开了方便之门。
与此同时,监管的盲区,也让暑假工市场乱象得以滋生蔓延。必须承认的是,暑假工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:工作时间短、人员流动大,这些都使得传统的监管模式和执法手段难以对其实现有效覆盖。暑假工常被视为“临时工”,权益保障大多没办法得到与正式员工同等的重视,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适用也存在模糊地带。这种种监管难点,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违法成本,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。
为此,需要特别提醒有暑假兼职计划的年轻人,求职路上的每个环节都得“多长个心眼”。在寻找岗位时,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,对网络上源头不明的招聘信息保持高度警惕。在了解岗位时,面对“轻松赚大钱”“躺着就能赚钱”这类极具诱惑性的说辞,要时刻提醒自己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。在面试或入职时,尽量结伴而行,同时不轻信口头承诺,尽可能与对方签订书面协议,明确工作内容、时长、薪资等关键信息,保留好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,为自己的权益保障备下多重“保险”。
当然,要避免此类乱象侵害青年权益,不能仅靠年轻人自我保护,更需要社会采取行动,为年轻人建立起机制体制层面的防线。法律方面,亟需完善相关法规,明确暑假工的法律地位及其权益保障边界,填补现有空白,确保这些年轻人在维权时有法可依。监管方面,各地必须加强对招聘平台、中介机构和用人企业的全链条监管,尤其是在暑期用人高峰,对餐饮、教培、零售等暑假工需求旺盛的行业实施重点盯防;同时,要建立健全高效、畅通的投诉举报与响应机制,对克扣工资、违规收费等行为依法从严从快惩处,提高违法成本,形成震慑。
在网络招聘成为主要求职渠道的今天,网络招聘平台也要切实肩负起“守门人”的责任,严把入口关,加强对入驻企业及中介机构的资质审核和动态监管,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识别风险,决不能让那些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的虚假企业、不良中介浑水摸鱼。
暑假兼职是不少年轻人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,承载着他们自食其力、认识世界的朴素愿望。保护他们免受欺诈,不仅是对个体权益的维护,也是在呵护年轻一代对社会的信任与热情,不让满怀憧憬的“社会新人”流汗又流泪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源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